骨科杂志

期刊简介

               《骨科》杂志是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主办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2010年4月,其前身是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1964年创办的《华中医学杂志》。《骨科》杂志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刊,并被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骨科》杂志作为年轻且迸发蓬勃朝气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贯彻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严格坚守端正学术的态度。本刊重点报道中国骨科领域先进的基础科研成果和骨科临床疾病诊疗新进展,以及对骨科基础和临床领域国际最新成果的动态综述,坚持刊物的科学性、实用性、信息性。同时邀请国内外骨科专业学者定期撰写专家笔谈和述评等,并开设有实验研究、临床论著、病例报道、经验交流、综述、学术争鸣、会议纪要等栏目。本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国内从事骨科专业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临床医师、基础研究者和广大医学院校师生。《骨科》杂志以季刊形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季首月20日出版。每期10元,全年40元,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到当地邮局订阅,如错过邮局订阅时间,可随时向本刊编辑部邮订。国内总发行:湖北省邮政公司。邮发代号38-26。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99/R,国际标准出版物号:ISSN 1674-8573。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骨科》杂志编辑部   邮政编码:430030事务邮箱:orthoj@tjh.tjmu.edu.cn    投稿邮箱:orthopaedics2009@163.com电话(传真):027-83662649                

2025卫生副高职称评审警示录

时间:2025-07-16 09:21:51

在2025年卫生副高级职称评审尘埃落定之际,不少同行用“惨烈”形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当通过率数据公布时,那些因材料疏漏或政策误读而折戟的案例,成了最扎眼的警示牌。若将评审比作一台精密手术,那么今年倒下的申报者,多半是术前未做好影像评估就匆忙执刀的“主刀医生”。

材料真实性:一票否决的隐形炸弹

某三甲医院呼吸科骨干提交的5篇核心期刊论文,因查重率超标被系统自动拦截,连答辩环节都未能进入。这种“学术注水”行为,恰是新规中“破四唯”重点打击的对象。更令人扼腕的是,部分基层医生将日常查房记录简单装订成“临床案例集”,却未按规范附上患者随访数据及疗效对比,这类材料在评审专家眼中如同“没有病理报告的切片”,根本达不到“可追溯性”标准。

政策误读:用旧地图找新大陆的致命错误

湖南某县级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仍按2023年标准准备“SCI论文+省级课题”的组合,却不知2025年改革后,该省已将“县域内首例手术案例”和“基层适宜技术推广”列为硬性指标。这就像带着指南针攀登已改道的珠峰——再专业的装备也抵不过路线错误。更隐蔽的陷阱在于“差异化评审”,有位市级医院儿科医生用同一套材料申报临床型与研究型职位,未意识到学科特性要求中,前者需提供500份以上病例分析,后者则需至少1项省部级科研立项。

时间管理:被慢性病拖垮的突击队员

从资历年限计算失误这类低级错误(本科学历者误将规培期计入任职年限),到继续教育学时临审前两周才凑够学分,这些看似琐碎的疏漏,实则是系统性规划缺失的缩影。有位麻醉科医生在答辩现场被问及“近三年新技术应用”时,竟需临时翻阅手机查找数据——专家组的评价是“像问患者过敏史时现翻病历本”。新规特别强调的“过程性材料积累”,要求从2023年起就要建立个人职业档案,但多数失败者直到2025年才仓促整理。

技术细节:魔鬼藏在格式里

某申报者因PDF材料未设置书签导航,导致专家无法快速定位关键内容;另一案例中,视频手术记录因未标注关键操作时间点,被视同无效材料。这些细节如同手术器械的灭菌指标——99%的完成度意味着100%的失败。更典型的教训来自材料排序逻辑:有位医生将最重要的“疑难病例救治”证明放在附件末尾,反而把继续教育证书置于首页,这种本末倒置的呈现方式,相当于“用病历封面纸书写诊断结论”。

心理战:输在答辩室的五分钟

超过60%的落选者倒在了终极关卡——现场答辩。有人因过度紧张将“多学科协作诊疗”说成“科室内部会诊”,彻底偏离“体现综合诊疗能力”的评分要点;更多人在回答“如何平衡临床与科研”时,仍套用“白天看病晚上写论文”的陈旧话术,未能呼应新规中“临床问题导向型科研”的要求。最可惜的案例,是位护士长在展示“护理质量改进项目”时,用了20页PPT却未提及具体指标提升数据,这就像汇报抢救成功率却不提供心电图一样缺乏说服力。

站在2025年的评审废墟上回望,那些全军覆没的教训早已埋下伏笔:当政策风向从“论文数量”转向“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时,仍用旧思维应对新标准,无异于在DRG付费时代坚持按项目收费。通过者的经验或许难以复制,但失败者的血泪却值得装订成警示手册——毕竟在职称评审这场马拉松里,踩过的每一个坑,都是下一公里最醒目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