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杂志

期刊简介

               《骨科》杂志是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主办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2010年4月,其前身是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1964年创办的《华中医学杂志》。《骨科》杂志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刊,并被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骨科》杂志作为年轻且迸发蓬勃朝气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贯彻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严格坚守端正学术的态度。本刊重点报道中国骨科领域先进的基础科研成果和骨科临床疾病诊疗新进展,以及对骨科基础和临床领域国际最新成果的动态综述,坚持刊物的科学性、实用性、信息性。同时邀请国内外骨科专业学者定期撰写专家笔谈和述评等,并开设有实验研究、临床论著、病例报道、经验交流、综述、学术争鸣、会议纪要等栏目。本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国内从事骨科专业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临床医师、基础研究者和广大医学院校师生。《骨科》杂志以季刊形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季首月20日出版。每期10元,全年40元,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到当地邮局订阅,如错过邮局订阅时间,可随时向本刊编辑部邮订。国内总发行:湖北省邮政公司。邮发代号38-26。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99/R,国际标准出版物号:ISSN 1674-8573。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骨科》杂志编辑部   邮政编码:430030事务邮箱:orthoj@tjh.tjmu.edu.cn    投稿邮箱:orthopaedics2009@163.com电话(传真):027-83662649                

藿香正气水非万能 科学防暑更重要

时间:2025-07-11 10:08:14

盛夏时节,烈日炙烤下的城市如同蒸笼,中暑成为潜伏在高温中的健康威胁。当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袭来时,许多人会下意识地打开那支棕褐色小瓶——藿香正气水。然而,这支被奉为“解暑神药”的古老方剂,真的适合所有中暑场景吗?

中暑的真相:你的身体在高温下崩溃了

中暑并非简单的“热得难受”,而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引发的系列病理反应。轻度中暑表现为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如同电脑CPU过热后降频运行;中度中暑时,身体开始“报警”,出现发热、持续呕吐等明显胃肠道反应,类似汽车仪表盘亮起红色警示灯;而重度中暑则会导致肝肾功能损伤、意识障碍,相当于身体多个系统同时瘫痪。此时若仅依赖藿香正气水,无异于用创可贴处理大出血。

藿香正气水的双面性:化湿良药还是危险陷阱?

这款传承千年的中药制剂确实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对暑湿引起的胃肠型不适(如呕吐、腹泻)效果显著。其配方中的苍术、陈皮等成分能像疏通堵塞的下水道一般,化解体内湿浊之气。但容易被忽视的是,40%-50%的酒精含量使其成为“隐形酒精炸弹”,与头孢类抗生素同服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更值得警惕的是,对于高热型中暑(体温超过40℃),藿香正气水不仅无法缓解症状,酒精反而会加速脱水,犹如往燃烧的炭火泼洒白酒。

急救黄金法则:先降温还是先灌药?

当发现有人中暑时,专业的处理流程应该像消防员灭火般有序: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并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窝等“散热枢纽”;清醒者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如同给干涸的土地进行滴灌;若出现意识模糊或高热,必须采用冰毯等物理降温手段,同时拨打急救电话。这些措施远比盲目喂药更重要——就像房屋着火时,首要任务是灭火而非重新装修。值得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仅适用于伴有胃肠症状的轻中度暑湿证,对于热射病等危重情况,强行灌服可能延误抢救时机。

特殊人群的用药雷区:你以为的安全可能是隐患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藿香正气水时,其中的厚朴等成分可能像穿越胎盘屏障的“特洛伊木马”,影响胎儿神经发育。儿童代谢酒精能力仅为成人的1/5,10毫升的剂量对他们而言相当于豪饮半杯烈酒。服药期间食用麻辣火锅等辛辣油腻食物,会像往粘稠的油漆里倒汽油,加剧胃肠道负担。更隐蔽的风险在于,很多复方感冒药已含有与藿香正气水相似的成分,叠加使用可能导致药物过量,如同给同一把锁重复灌注钥匙。

科学防暑指南:构建三维防护体系

真正的防暑策略应该像瑞士奶酪模型般多层防护:环境层面保持室内通风,空调温度设定在26-28℃,避免室内外温差形成“温度悬崖”;行为层面减少烈日下暴晒时间,采用“工作20分钟,休息5分钟”的番茄工作法;营养层面可自制含0.1%盐分的淡盐水,或选择含钾、钠的运动饮料。对于必须户外作业者,建议配备能持续4小时散热的冰镇降温背心,这类主动降温装备的效果远超被动药物干预。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破除“万能药”的迷思。藿香正气水确实是应对暑湿证的利器,但绝不是包治百病的“魔法药水”。当热浪来袭时,记住:物理降温是矛,药物辅助是盾,唯有科学认知才能铸就真正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