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骨科》杂志是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主办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2010年4月,其前身是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1964年创办的《华中医学杂志》。《骨科》杂志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刊,并被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骨科》杂志作为年轻且迸发蓬勃朝气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贯彻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严格坚守端正学术的态度。本刊重点报道中国骨科领域先进的基础科研成果和骨科临床疾病诊疗新进展,以及对骨科基础和临床领域国际最新成果的动态综述,坚持刊物的科学性、实用性、信息性。同时邀请国内外骨科专业学者定期撰写专家笔谈和述评等,并开设有实验研究、临床论著、病例报道、经验交流、综述、学术争鸣、会议纪要等栏目。本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国内从事骨科专业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临床医师、基础研究者和广大医学院校师生。《骨科》杂志以季刊形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季首月20日出版。每期10元,全年40元,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到当地邮局订阅,如错过邮局订阅时间,可随时向本刊编辑部邮订。国内总发行:湖北省邮政公司。邮发代号38-26。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99/R,国际标准出版物号:ISSN 1674-8573。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骨科》杂志编辑部 邮政编码:430030事务邮箱:orthoj@tjh.tjmu.edu.cn 投稿邮箱:orthopaedics2009@163.com电话(传真):027-83662649
肿瘤精准治疗新突破:ABCD-1234靶向DNA修复
时间:2025-07-02 10:29:05
肿瘤治疗领域正迎来革命性突破。在精准医疗理念推动下,科学家将目光投向DNA修复系统的关键环节——复制叉保护机制。最新研究显示,当细胞处于DNA复制压力时,肿瘤细胞会通过特殊蛋白复合体对新生DNA链进行保护。然而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这种保护机制存在致命漏洞,这正是ABCD-1234小分子药物施展精准打击的战场。
精准制导的合成致死武器
ABCD-1234的核心作用机制建立于“合成致死”理论之上。如同需要两把钥匙才能打开的保险箱,该药物通过同时抑制POLQ酶和肿瘤细胞自带的BRCA基因缺陷,形成双重打击。健康细胞因具备完整的DNA修复通路而不受影响,而肿瘤细胞则因无法修复DNA双链断裂走向死亡。这种机制突破了传统化疗无差别攻击的局限,犹如在基因层面安装的智能地雷,仅对携带特定突变的细胞起爆。
实验室数据显示,该药物可使卵巢癌细胞系中的γ-H2AX焦点(DNA损伤标志物)增加3.8倍,同时将同源重组修复效率降低76%。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窗口值达到8.3倍,这意味着在有效剂量下,健康组织几乎不受影响。
二期临床试验揭示治疗潜力
在纳入327例BRCA突变晚期实体瘤患者的II期研究中,药物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数据。整体客观缓解率达到40%,其中铂耐药卵巢癌亚组缓解率更攀升至53%。这些数字背后是具体临床获益:27%的患者实现持续12个月以上的无进展生存,15例患者体内病灶完全消失。
安全性数据同样值得关注。与PARP抑制剂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不同,ABCD-1234的主要不良反应为1-2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42%),3级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仅占8%。这种安全性特征使患者有望实现门诊治疗,大幅提升生存质量。
机制突破背后的科学启示
该药物的开发印证了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巨大价值。研究团队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出POLQ酶与复制叉保护复合体的相互作用界面,据此设计出选择性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这种结构生物学指导的药物设计,使化合物对POLQ的抑制活性较早期分子提升120倍,同时避免了同家族其他DNA修复酶的交叉反应。
从药物代谢动力学角度看,ABCD-1234表现出理想的组织分布特征。同位素标记实验显示,在卵巢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达到血浆浓度的7.2倍,这种器官选择性富集特性,可能解释其在妇科肿瘤中的突出疗效。
未来治疗版图的重构可能
目前该药物已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III期研究正在全球42个中心同步开展。研究者特别关注其对脑转移灶的穿透能力——临床前研究显示,该药物在血脑屏障模型中的渗透系数是现有PARP抑制剂的3.5倍,这为攻克“治疗禁区”带来新希望。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种合成致死策略的成功验证,为肿瘤精准治疗开辟了新航道。已有6家生物技术公司基于相同机制开发下一代药物,治疗领域拓展至前列腺癌、胰腺癌等DNA修复缺陷高发瘤种。随着伴随诊断技术的进步,未来可能实现“基因检测-机制匹配-动态治疗”的闭环管理,真正迈向个体化癌症治疗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