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骨科》杂志是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主办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2010年4月,其前身是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1964年创办的《华中医学杂志》。《骨科》杂志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刊,并被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骨科》杂志作为年轻且迸发蓬勃朝气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贯彻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严格坚守端正学术的态度。本刊重点报道中国骨科领域先进的基础科研成果和骨科临床疾病诊疗新进展,以及对骨科基础和临床领域国际最新成果的动态综述,坚持刊物的科学性、实用性、信息性。同时邀请国内外骨科专业学者定期撰写专家笔谈和述评等,并开设有实验研究、临床论著、病例报道、经验交流、综述、学术争鸣、会议纪要等栏目。本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国内从事骨科专业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临床医师、基础研究者和广大医学院校师生。《骨科》杂志以季刊形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季首月20日出版。每期10元,全年40元,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到当地邮局订阅,如错过邮局订阅时间,可随时向本刊编辑部邮订。国内总发行:湖北省邮政公司。邮发代号38-26。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99/R,国际标准出版物号:ISSN 1674-8573。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骨科》杂志编辑部 邮政编码:430030事务邮箱:orthoj@tjh.tjmu.edu.cn 投稿邮箱:orthopaedics2009@163.com电话(传真):027-83662649
夏日高温来袭,如何正确吃瓜
时间:2025-06-25 10:24:04
在炎炎夏日中,西瓜作为“天然补水站”成为消暑首选,但其食用方式与人群适配性却暗藏学问。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西瓜的健康食用法则,帮助读者在享受清凉的同时规避潜在风险。
食用时机:空腹与饱腹的微妙平衡
传统观念认为西瓜性寒,空腹食用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尤其对于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可能引发腹胀、腹泻等“胃寒”症状。现代医学研究指出,西瓜含糖量约6%-12%,空腹大量食用会导致血糖剧烈波动,出现短暂性低血糖引发的头晕、乏力现象。建议将西瓜作为餐后2小时的加餐,此时胃内食物已初步消化,既能避免寒凉伤胃,又可利用其丰富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
品种图谱:从果肉质地到糖分梯度
当前市场主流西瓜品种可归为三大类:
1.无籽西瓜:通过三倍体杂交技术培育,果肉细腻含水量达92%,糖度梯度明显,中心部位甜度可达13度以上,适合儿童及追求便利性人群;
2.有籽西瓜:以黑美人为代表,果肉紧致、储运性强,瓜籽富含锌元素,果糖与葡萄糖配比均衡,适合榨汁或制作冰沙;
3.特种西瓜:包含日本培育的方形西瓜、心形西瓜等创新型品种,这类西瓜多以观赏性与食用性结合为特色,果皮厚度是普通品种的2-3倍,适合特殊场景消费。
冷藏艺术:温度与时间的黄金分割
将切块西瓜置于4℃环境冷藏1-2小时,可使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升约5%,此时果肉细胞因低温收缩释放更多风味物质,口感达到最佳状态。需注意冷藏超过4小时会导致维生素C流失30%以上,且瓜瓤与空气接触面易滋生微生物,建议采用密封玻璃容器替代保鲜膜封装,可减少50%的细菌增殖概率。
禁忌图谱:三类人群的警戒线
1.循环系统脆弱者:肾功能不全患者每日水分摄入需控制在1000ml以内,而500g西瓜含水量即达450ml,过量食用可能引发水肿;
2.代谢调节障碍群体:糖尿病患者需将西瓜摄入量控制在200g/日以内,相当于普通切块的1/8份额,且需搭配坚果类食物延缓糖分吸收;
3.免疫防御薄弱期:感冒初期病毒多集中于上呼吸道黏膜,西瓜的高渗性可能加速病原体扩散,建议体温恢复正常24小时后再适量食用。
农耕智慧:品种选择的时空密码
从农耕周期来看,麒麟瓜60天生长期适合快速轮作,但需日均10小时以上光照;黑美人抗逆性强,在昼夜温差8℃以上的区域种植可形成独特风味层;安农二号沙瓤西瓜成熟期需120天,在沙质土壤中生长的瓜体糖分结晶更充分,切开时可见明显糖霜析出。消费者可根据时令选择:5-6月早熟型京欣西瓜含水量更高,7-8月中熟黑美人甜度更稳定,9月晚熟红优2号则具备更浓郁的瓜香。
在实践这些科学食用法则时,还需注意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建议首次尝试新品种时采取“三口测试法”:第一口感知基础甜度,间隔10分钟第二口体会回甘强度,半小时后第三口确认肠胃耐受度。这种渐进式体验既能最大化享受西瓜的美味,又能将健康风险控制在可调节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