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杂志

期刊简介

               《骨科》杂志是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主办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2010年4月,其前身是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1964年创办的《华中医学杂志》。《骨科》杂志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刊,并被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骨科》杂志作为年轻且迸发蓬勃朝气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贯彻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严格坚守端正学术的态度。本刊重点报道中国骨科领域先进的基础科研成果和骨科临床疾病诊疗新进展,以及对骨科基础和临床领域国际最新成果的动态综述,坚持刊物的科学性、实用性、信息性。同时邀请国内外骨科专业学者定期撰写专家笔谈和述评等,并开设有实验研究、临床论著、病例报道、经验交流、综述、学术争鸣、会议纪要等栏目。本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国内从事骨科专业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临床医师、基础研究者和广大医学院校师生。《骨科》杂志以季刊形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季首月20日出版。每期10元,全年40元,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到当地邮局订阅,如错过邮局订阅时间,可随时向本刊编辑部邮订。国内总发行:湖北省邮政公司。邮发代号38-26。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99/R,国际标准出版物号:ISSN 1674-8573。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骨科》杂志编辑部   邮政编码:430030事务邮箱:orthoj@tjh.tjmu.edu.cn    投稿邮箱:orthopaedics2009@163.com电话(传真):027-83662649                

药品储存指南:温度与误区解析

时间:2025-06-23 15:01:19

一、温度:药品的“隐形守护者”

药品对温度敏感程度超乎想象。常温储存通常指15-25°C(59-77°F),但不同气候条件下可能放宽至30°C,适合稳定性较高的片剂、胶囊等。这类药品无需特殊设备,只需置于干燥通风的室内即可,但需避开暖气、灶台等热源。

阴凉储存则更严格,温度需控制在2-20°C之间,接近冷藏但无需冰箱。例如栓剂、部分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和益生菌制剂需在此条件下保存,相当于给药品一个“恒温避暑山庄”。若家中无专业阴凉柜,可借助空调房或北向房间的稳定低温环境。

冷藏药品(2-8°C)多为生物制剂(如胰岛素、疫苗)或某些滴眼液,需严格存于冰箱冷藏层。但需注意:冰箱≠保险箱!液体或半固体药品(如糖浆、软膏)若冷冻会析出结晶,导致失效甚至毒性反应,应远离冷冻室。

二、四大误区:你以为的“保护”可能是“伤害”

1.误区一:所有药品都适合冷藏

冰箱的低温高湿环境可能导致片剂吸潮、胶囊变硬。例如中药颗粒若未密封直接冷藏,易结块变质,需优先存放于阴凉干燥处而非冰箱。

2.误区二:阳光直射无关紧要

光照会加速药物氧化分解。例如硝苯地平片遇光后成分降解,降压效果降低,需用棕色瓶或铝箔包装避光保存,如同“为药品戴上遮阳帽”。

3.误区三:潮湿环境影响不大

相对湿度超过70%时,药品易潮解或霉变,尤其在南方梅雨季。可将干燥剂与药品共置于密封盒内,形成“微型防潮堡垒”。

4.误区四:高温存放短暂无害

夏季车内温度可达50°C,即使短时间暴晒也可能使栓剂融化、软胶囊粘连。需随身携带药品时,建议使用隔热包或冰袋。

三、分门别类:药品储存的“个性方案”

1.口服药:多数片剂、胶囊可常温保存,但需注意铝塑包装是否完整。例如益生菌制剂开封后若暴露于高温,活菌数会锐减,需立即密封并转移至阴凉处。

2.外用药:栓剂遇高温易软化变形,需始终存放于阴凉或冷藏环境;软膏类若出现油层分离则提示变质,不可继续使用。

3.注射剂:如胰岛素笔芯未开封前需冷藏,开封后常温保存即可(不超过25°C),频繁冷热交替反而影响药效稳定性。

4.生物制剂:如干扰素、疫苗对温度极其敏感,必须全程冷链运输,家庭储存时需定期检查冰箱温度,避免反复开门导致波动。

5.中药:饮片需防潮防虫,可加花椒或陈皮作为天然驱虫剂;代煎中药液冷藏保存不超过7天,且加热时需隔水温热,避免直接煮沸。

四、实用技巧:家庭药箱的“生存法则”

定期清点:每季度检查药品有效期,变色、结块、异味者立即丢弃。

分区管理:按温度要求分层存放,冰箱内药品需密封并贴标签,避免与食物交叉污染。

工具辅助:电子温湿度计实时监测环境,小型密封盒搭配硅胶干燥剂可低成本控湿。

药品储存的本质是“与环境对抗”。理解温度、湿度、光照的微妙影响,才能为药物打造最佳“生存空间”。记住:精准控温不是苛求,而是对生命健康的敬畏——毕竟,一粒药的有效性,可能正藏在你忽视的那1°C温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