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杂志

期刊简介

               《骨科》杂志是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主办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2010年4月,其前身是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1964年创办的《华中医学杂志》。《骨科》杂志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刊,并被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骨科》杂志作为年轻且迸发蓬勃朝气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贯彻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严格坚守端正学术的态度。本刊重点报道中国骨科领域先进的基础科研成果和骨科临床疾病诊疗新进展,以及对骨科基础和临床领域国际最新成果的动态综述,坚持刊物的科学性、实用性、信息性。同时邀请国内外骨科专业学者定期撰写专家笔谈和述评等,并开设有实验研究、临床论著、病例报道、经验交流、综述、学术争鸣、会议纪要等栏目。本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国内从事骨科专业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临床医师、基础研究者和广大医学院校师生。《骨科》杂志以季刊形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季首月20日出版。每期10元,全年40元,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到当地邮局订阅,如错过邮局订阅时间,可随时向本刊编辑部邮订。国内总发行:湖北省邮政公司。邮发代号38-26。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99/R,国际标准出版物号:ISSN 1674-8573。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骨科》杂志编辑部   邮政编码:430030事务邮箱:orthoj@tjh.tjmu.edu.cn    投稿邮箱:orthopaedics2009@163.com电话(传真):027-83662649                

公立医院停诊背后的医改困局

时间:2025-06-23 14:25:34

当消毒水气味尚未散尽的走廊突然归于平静,当挂号窗口的电子屏定格在"暂停服务"的红字提醒,位于华东某省会城市的第七人民医院在周二清晨按下了暂停键。这个日均接诊量超过2000人次的三甲医院大门外,运送医疗物资的冷链车与排队取药的患者家属车流交织形成的特殊图景,此刻被警戒线与公告牌切割成两个时空。

财政压力击穿安全阀值

院方财务总监向记者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过去五年间医院年均运营成本增长18.7%,而财政拨款增幅仅为6.2%。这种剪刀差在2023年达到临界点,当年药品耗材支出占比突破总成本58%,“就像一辆超载的卡车,轮胎已经出现鼓包却还要继续运输抗疫物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医院承担周边五区县120急救网络枢纽职能,每年为此产生的设备维护和人员成本超过3800万元,却未纳入专项财政预算。

运营模式遭遇结构性质疑

"公立医院既要完成公益性责任,又要应对绩效考核,这种双重定位正在制造系统性矛盾。"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坦言,医院实际开放床位使用率常年维持在92%以上,远超国家建议的85%安全线。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高端医疗设备日均使用时长不足4小时,相当于价值千万的磁共振设备每天有20小时处于待机状态。这种资源错配在疫情期间被放大——当普通门诊量下降30%时,重症监护单元却连续七个月满负荷运转。

政策衔接出现真空地带

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证实,该院停诊决策经过长达八个月的论证。引发争议的深层原因指向医改政策衔接的"玻璃门"现象:虽然国家层面提倡医疗资源下沉,但基层医疗机构采购大型设备仍需市级审批;尽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然而非营利性定位使医院难以进行市场化融资。这种制度性困境在建筑空间亦有直观体现——医院三期扩建工程的地基已浇筑完成两年,规划中的感染性疾病楼因资金缺口迟迟未能动工。

停诊决策引发行业震荡波

医疗行业分析师指出,此次停诊事件暴露了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三明治困局":上层政策设计强调公益性,中层管理考核侧重经济指标,底层临床服务承受双重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该院此前尝试的"医疗联合体"改革曾被视为样板工程,但实际运行中出现了"虹吸效应"——周边社区卫生机构年门诊量下降41%,而三甲医院普通门诊量反而上升19%。这种改革悖论让决策者面临两难选择:继续扩容可能加剧资源浪费,维持现状则难以满足就医需求。

重启时间表背后的制度创新

据知情人士透露,医院计划利用停诊期实施"外科手术式"改革:将日间手术中心整体移交区属医院运营,保留急危重症救治单元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这种"保基本、放特需"的调整方案,实则暗合国家卫健委最新提出的"梯度医疗资源配置"理念。更值得关注的是院方正在与保险机构磋商合作,拟对价值6700万元的低效医疗设备采取"融资租赁+绩效分成"模式,这种混合所有制探索可能为公立医院改革撕开新的突破口。

三十公里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工作站新安装的远程会诊系统指示灯开始闪烁。这场被迫按下暂停键的改革试验,或许正在孕育医疗体系深层变革的种子。从深圳港大医院的全员聘用制到杭州邵逸夫医院的PPP模式,中国医改的破冰之旅从未停歇,而每一次阵痛都可能是新生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