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杂志

期刊简介

               《骨科》杂志是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主办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2010年4月,其前身是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1964年创办的《华中医学杂志》。《骨科》杂志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刊,并被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骨科》杂志作为年轻且迸发蓬勃朝气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贯彻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严格坚守端正学术的态度。本刊重点报道中国骨科领域先进的基础科研成果和骨科临床疾病诊疗新进展,以及对骨科基础和临床领域国际最新成果的动态综述,坚持刊物的科学性、实用性、信息性。同时邀请国内外骨科专业学者定期撰写专家笔谈和述评等,并开设有实验研究、临床论著、病例报道、经验交流、综述、学术争鸣、会议纪要等栏目。本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国内从事骨科专业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临床医师、基础研究者和广大医学院校师生。《骨科》杂志以季刊形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季首月20日出版。每期10元,全年40元,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到当地邮局订阅,如错过邮局订阅时间,可随时向本刊编辑部邮订。国内总发行:湖北省邮政公司。邮发代号38-26。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99/R,国际标准出版物号:ISSN 1674-8573。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骨科》杂志编辑部   邮政编码:430030事务邮箱:orthoj@tjh.tjmu.edu.cn    投稿邮箱:orthopaedics2009@163.com电话(传真):027-83662649                

siRNA研发新突破,未来医疗的希望之星!

时间:2024-12-26 10:43:23

在生物医药的广阔天地中,小核酸药物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渐成为行业焦点。特别是siRNA(小干扰RNA)技术,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治疗遗传性疾病、癌症以及传染病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

siRNA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RNA干扰(RNAi)现象,这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基因沉默机制。简而言之,当外源性或内源性的双链RNA(dsRNA)进入细胞后,会被一种称为Dicer酶的特定蛋白切割成短片段,即siRNA。这些siRNA随后引导一个名为RISC(RNA诱导沉默复合体)的蛋白质复合物,精确地定位到与之序列互补的mRNA上,导致该mRNA被切割降解,从而抑制目标蛋白的合成。这一过程不仅高效而且具有高度特异性,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自2018年首个siRNA药物Patisiran获得FDA批准以来,标志着siRNA技术正式踏入临床应用阶段。Patisiran用于治疗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其成功上市验证了siRNA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可行性与潜力。紧随其后,Inclisiran作为另一种siRNA药物,针对心血管疾病中的高胆固醇血症,也于近年获得了监管机构的绿灯,进一步巩固了siRNA药物在市场上的地位。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siRNA药物的研发管线日益丰富。据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有近108种不同类型的小核酸药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其中siRNA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约为32%。这些研究覆盖了广泛的疾病领域,包括肿瘤、罕见遗传病、抗病毒治疗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更多适应症的探索,尤其是针对那些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的疾病,如乙型肝炎的潜在治愈性药物,siRNA药物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迎来更多的突破性成果。

siRNA药物的发展并非没有挑战。稳定性问题是首要难题之一。由于siRNA本身极易被体内环境降解,如何提高其在体内的稳定性成为关键。为此,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策略,包括化学修饰、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等,以增强siRNA的生物稳定性和靶向性。例如,锐博生物开发的genOFFTM in vivo siRNA技术,就通过特殊的化学修饰,有效解决了siRNA在体内的稳定性问题,为siRNA药物的临床转化铺平了道路。

给药途径也是影响siRNA药物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注射方式虽直接有效,但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来说,频繁注射无疑增加了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开发口服或其他非侵入性的给药方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一些公司正在探索使用特定的纳米材料或脂质体包裹siRNA分子,以提高其穿越胃肠道屏障的能力,实现口服给药的可能性。

展望未来,随着对siRNA机制理解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小核酸药物特别是siRNA将在不久的将来为许多目前难以治愈的疾病带来新的希望。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投入以及研究机构的不懈努力,共同推动着这一领域的快速前进。从实验室到病床旁,siRNA药物正逐步走向成熟,开启生物医药的新纪元。